王通的简介(王通的代表作)

skyadmin 145 2023-03-07

本文目录一览:

王通简介

王通,字仲淹,隋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 584年),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年),享年34岁。王通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死后,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王隆,曾于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言六代之得失”,颇为隋文帝所称道。王氏家学渊源深厚,王通从小就受到儒学的熏染。《中说·立命篇》有“夫子(指王通)十五为人师”的记载,可见王通少年时即精通儒学,学问极好。

据说在隋文帝仁寿三年( 603年),王通曾经“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但没有受到重用。大约是由于同乡薛道衡的推荐,才被授以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郎。王通并不满意,所以不久就“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

文献载,王通讲学,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为俊颖。后世附会唐初名臣房玄龄、魏征等也是王通弟子,但据考证并不是事实。

王通著有《续书》150篇,《续诗》360篇,《礼论》25篇,《乐论》20篇,《易赞》70篇,《元经》50篇,合称《王氏六经》,共百余卷。年久散佚,传世著作仅《中说》一书,记载王通与门人交游对答之语。由门人薛收、姚义搜集整理,共五卷。

王通上承孔孟,下接韩愈、李翱以达宋代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政治上,他以恢复“王道”为目标,倡导施行“仁政”,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 ;哲学上,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 ,围绕“天人”这个核心,阐述其自然观、发展观、认识论思想,主流是唯物主义的;在文学上,论文主理,论诗主教化之用,论辞主约、达、典、则,这些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进步意义。

王通 简介

王通,字仲淹,生干隋文帝开皇四年( 584年),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年)。隋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乡)人。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死后,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王通,《隋书》无传,新、旧《唐书》王绩、王勃、王质传中虽均曾提及,然皆极简略,称其为隋末大儒而已。参考其它文献,我们大致可以知道: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王隆,曾于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言六代之得失”,颇为隋文帝所称道。王氏家学渊源深厚,所以王通从小就受到儒学的熏染。《中说·立命篇》有“夫子十五为人师”的记载,可见王通少年时即精通儒学,学问极好。

据说在隋文帝仁寿三年( 603),王通曾经“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但没有受到重用。大约是由于同乡薛道衡的推荐,才被授以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郎。王通并不满意,所以不久就“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

王通弃官归乡后,便潜心钻研孔子的“六经”,据说曾经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典,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经过一番研究,王通自觉很了不起了,便以“圣人”自居,模仿孔子,作《王氏六经》,或称《续六经》。并开始在家乡的白牛溪聚徒讲学,“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为俊颖,而以姚义慷慨,方之仲由;薛收理识,方之庄周。”这个记载大体是可信的。后世附会唐初名臣房玄龄、魏征等也是王通弟子,显然是胡拉硬扯的伪造。

王通好自求名,模仿孔子作《续六经》,在河汾讲学时,便以“王孔子”自诩。这样一个华而不实的人,他的《续六经》自然不会有什么学术价值,所以在唐代就大多散失无存了。今存《元经》一书,题王通撰,薛收传,阮逸注,实出于伪造,前入辨之已明。

今天研究王通的思想,主要依靠《中说》一书。《中说》一书,有人疑其为伪作,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此书虽非王通所作,但其原本是王通门弟子姚义、薛收汇编而成的,大体上是弟子们对其师言行的回忆和追录。不过,此书到了王通之子王福寺手里后,福寺对其重新分类编排,在这个过程中,加进了许多吹嘘王通的不实之词,以至后人疑其为伪作。其实,《中说》还是有一定价值的,朱熹就讲过:“《中说》一书如子弟记他言行,也煞有好处。虽云其中是后人假托,不会假得许多,须具有个人坯模,如此方装点得成。”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中说》所反映的王通思想,还是有许多可贵之处的。王通在政治上,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有进步性;在哲学上,王通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围绕“天人”关系这个核心,阐述了他关于自然观、发展现、认识论和历史观等方面的思想,表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和主变思想,在文学上,王通论文主理,论诗主政教之用,论文辞主约、达、典、则,主张改革文风。这些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关于国学大师王通简介

王通(584——617),字仲淹,生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卒于隋炀帝大业年间。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平简介(一)

王通(584——617),字仲淹,生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卒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当他出生时,父亲为他算卦,得出“坤之师”,他的祖父认为这是“素王之卦”,“必能通天下之志”,因此替他取名为通。

他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汉朝于王莽篡汉时隐居不仕的王霸,先人中也不乏有入仕为官、通达诗书者。如做云中太守,以《春秋》、《周易》教授乡里的王殷、著《春秋义统》的王述、以文学知名的王秀、博考经籍,著《时变论》,做过太仆及国子博士的王玄则,及著《五经决录》的王焕、著《政小论》的王彦等等。其父亲王隆,居家教授,门人多达千余人,在隋文帝开皇初年担任国子博士,著有《兴衰要论》七篇。王通在兄弟辈中排行第二,长兄任芮城府君,大弟仕唐至监察御史,次弟王绩则是初唐时相当独特的诗人,而后来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则是王通的孙辈。

他曾经从东海李育学《书》,从会稽夏琠习《诗》,从族父仲华学《易》,在诸多名师的教诲下,逐渐形成较佳的学问及品格。

在仁寿三年,王通至长安见隋文帝,进奏《太平十二策》,得到文帝的看重,但因当朝公卿阻碍,其志不能推行,于是作《东征之歌》,返回故乡。

王通弃官归乡后,在家乡的白牛溪聚徒讲学,“修《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远来求学受教者多达千余。门人当中,如河南董常、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较为著名,至后世有以为房玄龄、魏征等也曾受教于王通,则恐不大可信。

大业十三年,王通因病去世,其门人因《易经》中坤卦的《象传》有“黄裳元吉,文在中也”一句,私谥他为“文中子”。他的著作有《礼论》二十五篇、《乐论》二十篇、《续书》一百五十篇、《续诗》三百六十篇、《元经》五十篇等,可惜至今日已经散失不传。

学术思想与后世影响(二)

王通处在乱亡相继而又局势稍稳的时候,所关注的是儒家治世之道,也以儒家自居,以圣人之道为最可推崇向往的理想。但他对佛、老二家并不算排斥,他把老庄、释迦与孔子对举,推佛陀为圣人,论政事崇尚无为之治,从中可见他所在时代的思潮与其自身对诸多思想的容纳程度。

在政治方面,王通提倡尊王贱霸、修德治民、民贵君轻,认为礼信仁义远重于孤虚诈力。有一回,楚公问他用兵方法,他回答说“行之以仁义”。

他的政治理想在于建设一个无为自然的社会,民众返璞归真,无争竞之心,所谓“古者圣王在上,田里相距,鸡犬相闻,人至老死不相往来,盖自足也。是以至治之世,五典潜,五礼措,五服不彰,人知饮食,不知盖藏,人知群居,不知爱敬……”这与《老子》中所言何其相似。然而与老子不同的是,王通认为要达到这种理想社会,必须经由仁义礼乐之路,因此对仁义礼乐极其强调,认为仁义是教化的根本,是政治的根本。

民贵君轻思想也是儒家主张,他认为大臣为了天下,可以废除昏君,举立明君。在政权方面,他承认遵华夏之道者为君,而不看重这个君王是否是异族人,如异族魏孝文帝,在他看来是真正的帝王,所谓“乱离斯瘼,吾谁与归,天地有奉,生民有庇,即吾君也。”除此之外,他更要求国君必须广征民意,“并天下之谋,兼天下之智”。

王通的政治主张在当朝未被推行,可以想见的是,传统封建社会总要提出“民”的重要,但绝不可能真正的做到所谓的“民贵君轻”。然而有学者认为,虽无具体实例,但可以推断出李唐建国以后,其政治中的民本思想,制度创导、任贤纳谏的风度,在若干程度上受有王通思想的影响。后人所载王通的及门弟子中有房玄龄诸人,这固然是刻意牵攀,但王通门人中当有至公辅者,老师的思想通过参与政治的学生,确实可以真正影响到现实政治。

在文学方面,王通极力反对当时的华丽轻艳、秀媚靡弱的六朝文风。他批评谢灵运、沈休文是小人,鲍照、江淹是狷者,谢庄、王融是“纤人”,徐陵、庾信是“夸人”,总之,除了文字“约以则”的颜延之、王俭等,当时有些名气的六朝文人,在他看来大多是小则丧身,大则乱国的不利人。他认为诗文在形式上应该精练畅达,典重含蓄,在内容上应该雅正,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这一看法虽不被时人所崇,却在唐代文人那里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唐代的古文运动,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项运动,多以为起自陈子昂,但其渊源还可大大上推。可以说,隋朝李谔、王通对六朝文的攻击,对“文以载道”的提倡,为唐代的古文运动打下了思想觉醒的基础,在初唐四杰的作品中,已可发现其作文的观念较六朝有所改变,直至韩愈,古文运动终于如火如荼的展开。如果把这一过程中的理论提出来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其渊源有自。

相关著作(三)

依据《旧唐书·经籍志》记载,王通曾作《中说》一书,而阮逸所作的序中,以为此书是王通门人篡集,依据《文苑英华》中王通之孙王勃所说,此书由王通之子,王勃之父缀集最终成书。总之,《中说》一书应当为王通的门人、后人著作,但必然保留有王通论道讲学的真实见解。王通自己著作的书,多未能流传至今日,因此,当代人如果要了解这位隋末大儒的言行思想,仍不能绕过这本《中说》。

这本书在后世学者中曾引起过广泛的讨论,如宋朝的程颐、明朝的宋濂等认为此书地位在《荀子》、《法言》以上,而如清朝的姚际恒则认为此书舛错悖戾,最好是把它烧掉。可见不同学者对此书的看法是迥然不同的。

《中说》,一称《文中子》,分为《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等十篇,以一篇为一卷,记载王通与其门人的问答,其体例则是完全模仿自《论语》。

王通的简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王通的代表作、王通的简介的信息别忘了在云尚网络www.ysfad.net进行查找喔。

上一篇:手机系统优化大师的简单介绍
下一篇:营销策略分析(营销策略分析理论)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