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排名推广(南京产品推广)
106
2023-03-07
本文目录一览:
世界上最神秘的八大民族TOP1:俄罗斯人
俄罗斯人从何而来?究竟又是何时成为如今的俄罗斯人?科学家们意见不一,也无从回答。诺曼人、斯基泰人、萨尔马特人和南西伯利亚乌孙人里都有俄罗斯人的祖先。
世界上最神秘的八大民族TOP2:玛雅人
有部分科学家认为玛雅人和传奇的男像柱有关,另一些科学家认为玛雅人的祖先是欧洲人。玛雅人发明了高效的农业体系,有深厚的天文学知识。中美其他民族都用玛雅人的日历。玛雅人运用象形文字书写体系。如今,似乎无人知晓玛雅人从何而来,又如何销声匿迹的。
世界上最神秘的八大民族TOP3:普鲁士人
普鲁士人源自何方也是个谜。最初在9世纪某无名商人的记录中有记载,后来在波兰和德国的编年史中有所提及。语言学家发现在印欧语系的多门语言中都能找到与其相类似的。普鲁士精神始于17世纪。
世界上最神秘的八大民族TOP4:苏美尔人
苏美尔人一定是古时最神秘的种族之一,对于其起源及语言我们一无所知。苏美尔人一度非常先进,在近东地区最先使用轮子、创造了灌溉系统和独一无二的书写体系。此外,苏美尔人数学和天文学水平尤为出众。
世界上最神秘的八大民族TOP5:吉普赛人
根据语言学和遗传学研究发现,吉普赛人的祖先离开印度领土的时候人数不超过1000人。而今,世界有一千万吉普赛人。中世纪的欧洲人认为吉普赛人是欧洲人。
世界上最神秘的八大民族TOP6:腓力斯人
腓力斯人是《圣经》中提到最为神秘的种族。只有腓力斯人和赫梯人了解钢铁生产技术,标志了铁器时代的开始。《圣经》上说腓力斯人来自迦斐托岛(克里特岛)。
世界上最神秘的八大民族TOP7:巴斯克人
巴斯克语被视为文化遗产,是唯一不属于任何语言群体的前印欧语系语言。根据《国家地理》2012年的研究,所有巴斯克人都有一组与其周边种族大不相同的基因。
世界上最神秘的八大民族TOP8:萨尔马特人
萨尔马特人有许多秘密。也许他们是母系社会,一些科学家认为俄罗斯卡柯史尼克(卡柯史尼克头冠)就是萨尔马特人发明的。萨尔马特人有人工颅骨变形的传统,让人可以拥有鸡蛋形状的头颅。
上古时代的欧亚大陆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人类四大文明摇篮中,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即占去三个。地球上这块最大的陆地,既孕育了最早的人类文明,也必然最早形成了一批跨入文明门槛的古代民族。当人们今天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这批古代民族时,大致可以从地域上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生活在欧亚大陆南部的古代民族由于那里气候温暖,水源充足,主要从事农耕,居民相应形成了安土重迁的观念,民族之间的碰撞与迁徙较少;而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的古代民族由于那里相对寒冷,水源不足,主要从事游牧,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民族之间的碰撞以及由此引发的民族迁徙活动要剧烈和频繁得多。这种现象在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广阔的草原地带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探究上古时代欧亚大陆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史的时候,最难把握同时又最具魅力的地区,无疑就是欧亚草原了。公元前九至七世纪期间。一系列古代民族在这个历史的舞台上大规模地碰撞、交融;大范围地冲突、迁徙,构成了一幅上古时代令人目眩神晕的历史场景。无论是出于兴趣或是研究的目的,对人类历史在某种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特定场景的认识都需要尽可能全面、准确的理解。本文谨从介绍上古时代欧亚草原上的古代民族及其分布状况人手,揭示公元前九至七世纪期间这些古代民族之间的碰撞、交融及迁徙过程,分析形成这一过程的诸因素的作用,并对其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提出见解。
一
欧亚草原地带大致从黑海北岸的南俄草原开始向东展开,通过乌拉尔河流域进人亚洲,一直延伸至蒙古草原。其东西距离,约在五千公里左右,其南北宽度,也不少于一千公里。公元前九世纪时,欧亚草原最西端的黑海北岸地区,是古代民族辛梅里安人(英文译名为Cimmeriane或Kimmeres)的活动范围。前苏联学者季亚科诺夫认为,辛梅里安人是一种他称,即希腊人用来称生活在欧亚草原,操伊朗语的游牧民族的,意为“流动的马队”。我们今天对这个古代民族的了解,主要得自希腊人的记述。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希罗多德曾到过黑海北岸的希腊殖民者的居留地,他根据在那里的见闻,了解并记述了当时业已消亡的辛梅里安人的若干情况。例如他记述了当时被称作辛梅里安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今刻赤海峡);在这个海峡地区以辛梅里安命名的堡垒和渡口;他还曾在德涅斯特河畔访查过辛梅里安人的王陵。在此之前,公元前八世纪末用亚述楔形文字书写的文献中,也曾提到过这个古代民族,只是名称略有不同,称之为吉米来人( cinlirrai)。古亚述帝国在公元前九世纪时已扩张至黑海南岸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与辛梅里安人的活动区域隔海相望,因此亚述文献的记载可以与希罗多德的记述相印证。至于吉米来人这个称呼,很可能是对辛梅里安人的一种讹拼。比希罗多德时代更早的荷马史诗《奥德赛》中,也已提到过辛梅里安人,说他们生活在大洋(指黑海)那边的一条河边,那里雾气迷漫,不见阳光。尽管国外学术界对荷马的生活年代、出生地点及作品真伪存在长期争论,产生所谓“荷马问题”,但史诗的素材出于当时小亚细亚地区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却得到一致共识,因此《奥德赛》中有关辛梅里安人的记述亦可与亚述文献及希罗多德的记述相佐证。
在辛梅里安人的东北面生活着另一个古代民族斯基泰人(英文译名为Scythians)。与辛梅里安人一样,斯基泰人也是希腊人对这个古代民族的一种他称,源自希腊语skythaio。希罗多德是这样记述斯基泰人关于他们起源的传说的:他们自称是世界上一切民族中最年轻的民族。他们的共同远祖叫塔尔吉塔欧斯,系主神宙斯(斯基泰语中称为帕伊欧斯)和包律斯铁涅斯河(即今德聂伯河)河神的女儿该埃所生。塔尔吉塔欧斯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里波克赛司、阿尔波克赛司和克拉科赛司。在这三个儿子的统治时期,有一些黄金制成的锄、扼、斧和杯子从天上落到斯基泰人生活的土地。当长子里波克赛司和次子阿尔波克赛司想去拿这些物品时,黄金就燃烧起来无法靠近,而小儿子克拉科赛司走近时,火却熄灭了,于是他便把这些黄金制成的物品带回自己的家。两个哥哥目睹了这些情况后,便同意把全部王权交给自己的小弟了。由希罗多德记述的以上传说,虽然与其他民族的古代传说一样充满了神奇荒诞的色彩,但透过这个传说,我们似乎可以推测斯基泰人是由三个主要部落交融形成的。日本学者江上波夫还据此推测古代斯基泰人实行的是末子继承制。关于斯基泰人生活的地区,希罗多德记述了他们的另一个传说。斯基泰人说在他们的北边,由于有羽毛自天降下的缘故,没有人能进人到那里去。希罗多德解释说,斯基泰人在谈到羽毛时,不过是用来比喻雪而已。由此推测,他们的活动范围大致在黑海北岸以东、伏尔加河上游以南的温带草原区域。由此再往北,则是冰雪交加的寒带区域了。
从斯基泰人的活动范围再往东,在黑海东岸至巴尔喀什湖之间的广阔的草原地区,居住着萨尔马特人、马萨格泰人和塞种人等古代民族。关于这几个古代民族之间的地域分布和人种关系,国内外学者至今未达成共识,存在着较大差异。一种观点认为,这几个古代民族实际上是同一个民族的几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持此种观点的学者根据他们在语言、形貌、生活方式及宗教习俗等方面具备的共同特点,把他们统一归属于塞种人的范畴之内。⑦事实上,在古代波斯以楔形文字书写的铭文中,也把活动于中亚草原的游牧民族统称为塞人(波斯文作萨迹,Saka),而从未提及过与他们相邻的马萨格泰人。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因为上述这几个古代民族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类似而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差异。使用同一种语言,在人种和生活习俗上很接近的某些人群仍然可以根据他们生活的不同地域划分为不同的民族,因此我们在讲述他们历史时应当加以区别。由于文字史料和考古发现的暖乏,对以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暂时无法作出科学的定论。因此我们有必要撇开争议,先根据现有史料客观地描述以上几个古代民族(或同一个古代民族的几个部落集团)的分布状况及各自特点。
萨尔马特人(英文译名为Sarmatans)的分布范围,大致在中亚的西北部地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游牧的斯基泰人十分接近,但在社会发展水平上却要落后一些,所有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在讲到萨尔马特人时,都指出妇女在他们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例如希罗多德曾记述过萨尔马特人的妇女穿男人的衣服,并且与男人一样骑马作战。一位古希腊学者还曾提及萨尔马特人的妇女不杀死三个敌人就不嫁人的习俗。公元前四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厄福洛斯也补充说萨尔马特人对自己的妻子百依百顺,就象对圣母一样。考古发现的材料证明了上述记载的真实性,在萨尔马特人生活地区发掘的墓穴中,妇女占据中央的位宜,而男子则在她的旁侧。显然,在萨尔马特人社会中的母权制遗风,比斯基泰人保持得更久。国外有学者从语源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后认为,萨尔马特人之得名也与妇女在该民族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有关。Mata意为妇女;saNa-sar-v8意为一切的一切,此二词的词义共同构成了该民族的族名。
马萨格泰人(英文译名为Massagetans)的活动范围大致在黑海以东至锡尔河下游之间。其社会发展水平与萨尔马特人相仿,也保存着母权制的痕迹。例如在对波斯人作战时,他们就是由女王托米丽司统率的。作为游牧民族的马萨格泰人勇武善战,希罗多德曾记载说他们已拥有独立的骑兵和步兵,此外还有弓兵和枪兵。所有战士的枪头和箭头都用青铜制造,因为那里有大量的黄金和青铜,但没有铁和银。我们今天所掌握的地质情况证实了希罗多德的上述记载,在马萨格泰人当年活动的区域确实没有铁矿,但盛产铜和锡。从语源学考察,马萨格泰人的名称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源于古阿维斯陀语的“马斯耀”,意为食鱼者;二是同样源于古阿维斯陀语的“马斯雅卡”,意为大萨迦部落;三是一些前苏联学者主张源于伊朗语的“马斯-恩吉兹”,马斯在伊朗语中意为大,恩吉兹意为蛮族。如果第三种解释成立,则马萨格泰显然是波斯人的一种他称。
塞种人的分布地区在更东面,包括塔拉斯河、楚河、伊犁河流域的河谷地带,以及阿莱帕米尔、费尔干、天山的高原地带。这样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塞种人的生活方式:在炎热的夏季,他们通常把放牧的畜群驱赶到高原牧场。而在寒冷的冬天,则把畜群转移到海拔较低的河谷牧场。塞种人在国外史料中称为“萨迦”(Saka),这基本可以确定为波斯人对他们的称谓。因为波斯阿赫美尼德王朝的贝希斯登铭文、波利斯铭文、苏萨铭文以及纳克泽·罗斯塔铭文中都提到过萨迦人。中国史籍中把萨迦译为“塞”,因为“塞”字的古音作"Sac,,这大约是张骞到达西域一带时根据伊朗语的读音译过来的。希腊学者斯特拉卜在《地理志》一书中记载了组成塞种人的四个主要部落分别是阿西(Asii)、帕西阿尼(Pasiani)、托恰里(Tochari)和萨卡拉里(Sacarauli)。中国学者彭树智认为,塞种人即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提及的伊赛多涅斯人(Issedones),他们的分布地区与我国史籍《汉书·西域传》中关于“塞地”的记载大体上是一致的。公元前九世纪生活在欧亚草原最东端的古代民族有荤粥人、鬼方人、□狁人等,他们的分布范围大致在贝加尔湖(即中国史籍中所指的北海)及其以南的蒙古高原一带。由于该地区与欧洲相距万里之遥,因此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学者对这些民族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的。我们今于对他们的了解主要得自中国古代史籍的一些零碎材料。例如黄帝时代曾“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说明中原民族已与荤粥人有过战争交往。殷商时“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有学者认为商族与鬼方族之间的冲突碰撞自契至汤时断时续,商朝八次迁都均与鬼方族的逼迫有关。到周代时,北方的□狁人取代荤粥、鬼方等族成为边境大患,经常人侵中原。周人哀叹“靡室靡家,□狁之故”;“不皇启居,□狁之故”。周宜王在位时致力消除来自北方的威胁,多次出兵抵御□狁人的进攻,遂有中兴之美名。与欧亚草原上的其他古代民族相比,□狁人在人种上属于黄色蒙古人种,而前者则属于白色欧罗巴人种。公元前九世纪时欧亚草原自西而东的古代民族的一般状况及其分布范围,大致即如上述。
二
从公元前九世纪开始,受多种因素影响,欧亚古代民族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碰撞和迁徙。这一历史过程首先是从欧亚草原地带的东端开始的。当时以游牧为生的□狁人经常人侵位于其南方的周人。中国古代文献诗经中《小雅·采薇》、《出车》、《六月》、《采芑》等四诗及金文兮甲盘、虢季子白盘、不□□等三器铭文都记载了周人与□狁人之间的冲突。从以上文献及金文材料看,周人与□狁人曾发生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战争。第一次战争在周宣王五年即公元前823年的四、五月至冬季。当时□狁人大举南侵,兵锋直抵周人统治中心附近的径阳,周宜王被迫倾全国之力拼死抵抗。周人以尹吉甫、兮甲两将统率的军队为主力,与□狁人在朔方、焦获、径阳等地作战,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并乘胜追击至太原(今甘肃省镇原县南)附近。另以南仲统率的一支军队为偏师,也向北作战,前出至朔方附近。然后这两支军队分别在太原和朔方修筑城堡,转人防御。第二次战争在周宜王十一年即公元前817年。该年□狁人又南犯,周人方面以方叔、虢季子白、不娶为将,展开反击。方叔统率的军队是周人主力,拥有兵车三千乘,其部将虢季子白杀敌五百,俘敌五十,受到周宜王赏赐。以上两次战争,虽然都挫败了□狁人的南侵意图,但远不能说取得决定性胜利,只是防御中的反击和反击后的防御而已。诗经中记载的“城彼太原”及“城彼朔方”,正是周人对□狁人处于战略防御态势的证明。
□犹人对东南方向的入侵既未获成功,而其北方西伯利亚地区的严寒气候则无法适宜游牧民族的生存条件,因此他们可能的扩张方向便只有西方了。关于□狁人向西的迁徙活动,无论古代中国或欧洲的历史学家都未留下可靠的记载。只有希罗德曾在《历史》一书中语焉不详地提到“伊赛多涅斯人被阿里玛斯波伊人赶出自己的国土。”前已述及,伊赛多涅斯人大致可以肯定属于塞种人,那么,希罗多德所说的阿里玛斯波伊人究间是什么民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注意另一个希腊人的记载。公元前七世纪后期希腊诗人阿里斯泰(Aristeas)曾到过中亚,他根据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写了一篇题为《独目人》(Arimaspea)的长诗,诗中描绘的独目人勇敢善战,羊马成群,他们面貌奇特,只在前额当中长着一只眼睛。希罗多德在上文中提到的阿里玛斯波伊人即是独目人的音译。阿里玛斯波伊人当然不可能只长一只眼睛,古代希腊诗人阿里斯泰的这个荒诞记载恰恰说明,他根本没有到过阿里玛斯波伊人生活过的地方,仅凭口耳相传才得出了这个错误的印象。中国古代《山海经》中也提到北方有“一目国”,都可能反映了同一传说。关于阿里玛斯波伊人的活动范围,新版《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他们大致分布在中国北方边境一带;中国中亚史学者马雍认为他们分布在毗邻中国西北部边境的斋桑湖附近。而这些地区正是中国古代史籍中□狁人曾经活动过的范围。要使以上所有这些零散不多的中西方的史料或观点对应起来互相印证,或者使史料中提供的线索与考古发现对应起来综合判断,显然都是很不容易的,但这些史料至少可以使我们形成这样的推测:古代希腊人根据传说记载的阿里玛斯波伊人很可能就是生活在中国北方的□犹人。这两个不同的名称也许是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学者对生活在中亚草原东端的某个操突厥语的,从血缘上看属于黄色蒙古人种的古代民族的不同称谓。如果这一推测成立,则希罗多德记载的伊赛多涅斯人被阿里玛斯波伊人赶出自己的国土就可以理解为是中国古代所称的□狁人在向西迁徙的过程中曾与属于塞种人的伊塞多涅斯人发生过碰撞,并最终夺取了他们的土地。
区域简介 1979年12月18日通过自治法令,成为自治区。面积约为3.19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6099319人。13至14世纪居西地中海贸易首位。是西班牙最富有和最高度工业化部分。首府巴塞罗那。
区旗图片 区域历史 加泰罗尼亚从前是阿拉贡(Aragón)王国中的一个公国,它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从17 世纪起它就是独立主义者的中心。
加泰罗尼亚是罗马帝国在西班牙占有的第一个地区。5世纪(公元409年)时被哥特人占领, 712年被摩尔人(阿拉伯人)占领,在8世纪末查里曼大帝(Charlemagne)将它纳入如西班牙王国,由伯爵管辖。然而,法兰克族对加泰罗尼亚的宗主权只是名义上的,而且Borrell伯爵的统治被强烈抵制。
1137年,巴塞罗那的拉蒙·贝伦格尔(Bamon.Berenguer)伯爵四世与阿拉贡皇后贝特隆尼拉(Petronila)订婚,加泰罗尼亚和阿拉贡统一了。在13和14世纪加泰罗尼亚垄
断了地中海西部的海上贸易。1410年前,王国中加泰罗尼亚的利益占了上风,而在1410年,加泰罗尼亚王室断了后嗣。1412年之后,加泰罗尼亚对新的阿拉贡的特拉斯塔玛拉王朝(Trastámara)的不满开始增加,并在约翰2世的执政时候进入高潮,但是叛乱失败了(1462–1472)。
在约翰2世的儿子费迪南和卡斯蒂尔(Castilla)的女王伊莎贝尔的婚姻(1469)之后西班牙统一了,加泰罗尼亚在西班牙中的地位下降到第二位。虽然它保有了它的自治政府,但在17 世纪之前和卡斯蒂尔的利害冲突,连同西班牙君主政体的声望衰微一起,导致了加泰罗尼亚人的分离主义者运动的第一个高潮。1640年加泰罗尼亚厌恶了西班牙统治,声称自己为法兰西共和国的路易十四的保护之下,但是叛乱在 1650 年代内被压制。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加泰罗尼亚宣布它支持奥地利的查尔斯大公,抵抗法兰西共和国波旁王朝的加入,但是在1714年它完全地被波旁王朝菲力浦五世的军队征服了,废止了加泰罗尼亚人的宪法和自治。
加泰罗尼亚人的分离主义在19世纪中在给卡洛斯的支持中再度出现,为了唤醒民族意识,1850年起新闻媒体和剧院都开始使用加泰罗尼亚语。加泰罗尼亚的民族主义在1876年卡洛斯失败后成为了支持加泰罗尼亚自治的更大力量。到1913时加泰罗尼亚嬴得了一个较小的自治权, 但是它在1925年被里维拉废止了立法权,他攻击了所有加泰罗尼亚人分离主义运动。里维拉的政策导致加泰罗尼亚的左派联盟党的形成(Esquerra Republicana)。 Esquerra在1931市政选举中嬴得了广泛的胜利,而且两天之后它的领袖宣布加泰罗尼亚独立。最终它和中央政府达成妥协,在1932年九月自治法令通过。加泰罗尼亚扮演了西班牙共和国时期和西班牙内战(1936–39)时期的一个重要的角色。然而,1939年的国家主义者的胜利意味着自治者的失败,而且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政府采用了一个压抑加泰罗尼亚人民族主义的暴政。
佛朗哥的死后的西班牙民主建设没有减少加泰罗尼亚对自治的渴求,在1977 年九月通过了有限制的自治。全面自治在1979年通过。在1979 年建立的政府包括自治区政府(被总统带领的执行委员会)和一院制的议会。
历史传说 加泰罗尼亚传说:在塔拉戈那省Conca de Barberà地区的山上有一恶龙,专吃人兽。人们为求太平,每年向它献祭一个牺牲者。有一天,这个不幸降临到国王的女儿头上。这时,英俊骑士乔治出现了,他上山与龙恶斗,在4月23日这一天终于屠龙,解救公主……人们便将这一天命名为圣乔治日,从十五世纪开始,加泰罗尼亚人在庆祝这一天的时候,向爱人赠送玫瑰。
地理位置 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在西班牙东北部的一个三角形的区域,并且北部与法兰西共和国和安道尔、西部与阿拉贡、南部与瓦伦西亚(Valencia)相邻,东部面向地中海。比利牛斯山脉隔开加泰罗尼亚和法兰西共和国, 西部的前比利牛斯山脉和埃布罗河盆地是和阿拉贡地界。西南的埃布罗盆地分开瓦伦西亚省。
西班牙塔拉戈那,巴塞罗纳和赫罗纳都有地中海海岸线,与海岸平原一起被加泰罗尼亚丘陵环绕着。 加泰罗尼亚丘陵在历史上已经分开来自半岛腹地农业区和海岸工业城镇。加泰罗尼亚丘陵的北方是一个包含莱里达省大部分的台地。加泰罗尼亚的主要河流是略夫雷加特河(Llobrégat)和埃布罗河(Ebro),全部流入地中海。加泰罗尼亚的大部分是地中海气候,即又热又干的夏天和温和又相对湿润的冬天。
加泰罗尼亚的海岸城镇工业集中,这是由于人口沿着地中海岸聚集的结果, 逐渐地内地人口减少。在20 世纪中巴塞罗纳市和它的卫星城中人口大大增加。
经济状况 加泰罗尼亚的传统农业产马铃薯、玉黍蜀、葡萄酒、杏仁和橄榄油供出口。加泰罗尼亚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未被开垦,而且橄榄和葡萄等传统农作物正被为城市的消费而产的水果和蔬菜排挤掉。 然而,农业产值只占加泰罗尼亚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十分之一。
加泰罗尼亚的纺织工业首先发展在1283和1313年之间而且一直是区第一工业。巴塞罗那,萨瓦德尔(Sabadell)和塔拉萨(Tarrasa )是纺织业中心。工业部门自从1950年以后经历了迅速的扩充和多元化,冶金,食物加工,化学工业正在稳定地赶上纺织品。 纺织品,造纸和平面艺术,化学工业和冶金工业集中在巴赛罗那。城市的一个工厂生产西班牙大部分机动车。加泰罗尼亚对石油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导致了巴赛罗那的石油精练厂的增加。服务业,特别是观光事业和运输业正高速地发展。区人口609万9319(巴塞罗那150万3451)。
独立情绪 2006年6月17日加泰罗尼亚举办地方自治权扩张的公民投票,结果赞成比例达73.9%。当地人口约占西班牙全国的十分之一,但贡献了全国20%以上的总税收,因此造就了当地独立的情绪。
人文状况 自前第3世纪起,黑海北岸的俄罗斯草原一直由萨尔马特人占据,他们与斯基泰人(中亚塞种人)一样属中亚雅利安人。他们之中有在捷列克草原上游牧的阿兰人,其游牧范围一直远到库班;有自公元62年以后就在顿河下游西岸居住的罗克索兰人;有从公元50年起就占据今匈牙利中部的雅齐基人。东日耳曼人的一支巴斯塔尔尼人从200年起就顺着喀尔巴阡山北坡之路来到德涅斯特河,把萨尔马特人与罗马帝国分开,这次迁移代表了日耳曼人第一次"向东方的压迫"。200年,来自维斯杜拉河下游的新的日耳曼入侵(即哥特人的入侵,他们起源于瑞典)威胁着萨尔马特人在南俄草原的权力;230年,哥特人到达了他们迁徙的极限,进攻黑海边的罗马帝国的奥尔比亚城。当时南俄罗斯在第聂伯河下游西部的哥特人和该河东方的萨尔马特各族中被瓜分了;
克里米亚是臣属于罗马皇帝的希腊国。哥特人内部分为东哥特人(在顿河下游和德涅斯特河下游之间)和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下游到多瑙河之间);第三支哥特部落吉别达伊人,自 罗马皇帝于270年撤出达西亚(今罗马尼亚)后,他们就占有其地。向北,在俄罗斯东部和中 部的大森林里由芬兰-乌戈尔种各民族居住着。 374年,郅支单于率领的匈奴余众后裔们渡过伏尔加河下游,在巴拉米尔率领下渡过顿 河,打败并臣服了高加索山北麓的阿兰人。然后进攻第聂伯河以西的东哥特人,使东哥特 国王亥耳曼纳奇在失望中自杀,东哥特继承人威塞米尔也被杀死。而西哥特人逃避了匈人 的入侵,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阿兰人被迫屈从于匈人的统治而继续留在其地,10世纪 阿兰人在该地皈依了东正教,是今奥塞梯人的祖先。另一些阿兰人开始向西迁徙,加入 了西日耳曼人的大入侵,其中一些部落后来在卢瓦尔河下游的高卢定居,另一些进入西班牙,与在西班牙加利西亚的苏尔维人或者西哥特人混合,形成了混合种族的人,这种混合种的人有了加太罗尼亚(Catalonia,即哥特-阿兰人)一名。
简述 加泰罗尼亚重要的艺术遗产中大部分源于中世纪。罗马式艺术是随着加泰罗尼亚的建立、发展和加泰罗尼亚语言的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受到伦巴第风格的强烈影响。伦巴第艺术产生于比利牛斯山谷。现在加泰罗尼亚还保留着2000多座伦巴第风格的建筑。其中以博一山谷的罗马教堂最为著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圣皮瑞德·罗德修道院和酥德尔大教堂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遗址。然而,最具象征意义和纪念意义的要数收藏在加泰罗尼亚博物馆(MNOC)的图画和雕刻了。加泰罗尼亚博物馆是全世界和主教区中拥有最重要的罗马艺术品和哥特艺术品收藏的博物馆之一。
内陆美景 加泰罗尼亚内陆地区虽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但是也有着丰富的自然遗产和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贸易传统的都市。一系列的地理差异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旅游景区:埃布罗河地区、威尔达伦、莱达周围地区和加泰罗尼亚中部地区。在内地,当地人长期的农业劳作和农场建筑也形成了特色风景。
公元 89-91年,汉与南匈奴联军三次大败北匈奴。北匈奴在连续遭受沉重打击后,被迫放弃了世居故地漠北高原,开始了漫长的西迁之路。
匈奴人从中亚进入南俄草原后即开始和阿兰人(Alani)相遇。阿兰人属于游牧民族北方伊朗人种,它是萨尔马特(Sarmatians人)的一支。萨尔马特人是个很大的种族部落,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在这个地区活动。阿兰人是萨尔马特人的主要部落。因其境内有阿兰山,因而被称为阿兰人。其活动范围,在里海以西,黑海以北,辽阔的伏尔加-顿河流域的南俄大草原。其游牧范围一直远到高加索的库班,是萨尔马特人最接近欧洲的部落。
阿兰人和匈奴人同为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非常相似,有些习俗也是相同的,如与马为伍,马是须臾不可离开的伙伴,他们的生活节奏是由他们的羊群、马群和骆驼群来调节。他们吃的是畜肉,衣皮革,被旃裘。常用的武器是弓箭,弓箭手穿裤子和靴子,使用马蹬!他们的生活随季节迁移,所不同的是匈奴人住毡帐,而阿兰人以车为家,住在四轮或六轮的篷车里,作战时亦用车。
匈奴人和阿兰人性格都是尚武好斗,勇猛好战,以打仗冒险为乐,以杀人为荣!尚武好战甚至可说是古代游牧社会的重要属性,他们不安于常居,逐水草而牧,时时侵犯他部而以武力定输赢,畜群大量繁衍孳息,而牧人因战争或残酷的自然而夭亡,因此人手缺乏,对奴隶的需求增加,因而抢劫掠夺是游牧的伴生物,被视为光荣的壮举,抄掠资财,掠掳奴隶是合理正当,受到鼓励的行为,生活方式决定了游牧民族尚武好战的属性。
阿兰人是当时南俄草原上的一支强悍力量。匈奴人于公元372年战败阿兰人,不少阿兰人被吸收到匈奴的队伍中,成为匈奴武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追随匈奴征战欧洲。后来一些阿兰人参加日尔曼哥特人的西侵,有些人在高卢定居,有些则进入西班牙与苏维汇(Sueves)人、汪达尔(Vandais)人混合,称为加太罗尼亚人(Catalonia),还有些人跟随汪达尔人渡海到了北非。
匈奴人战胜阿兰人后继续西进。阿兰人的西邻是东哥特人。东哥特人是日耳曼人最东部的部族。
他们起源于欧洲北方的斯堪地那维亚地区,约在公元200年渡海南下,沿维斯杜纳河,顺着喀尔巴阡山北坡来到德涅斯特河,直抵该河河口。在他们南下之前,罗马帝国东部边境以外已为萨尔马特人所占,他们逼走了萨尔马特人而留在黑海与亚述海以北地区,从而把萨尔马特人与罗马帝国分开。哥特人与萨尔马特人(阿兰人)以第聂伯河下游为界,西为哥特人,东为阿兰人。哥特人又分为东西两部,东哥特人在顿河下游和德涅斯特河下游之间,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下游到多瑙河之间。
当时欧洲的形势是,罗马帝国位于欧洲南部,控制着整个环地中海地带。由于地域过于广阔,为加强对帝国的控制,公元3世纪末,当时皇帝戴克里先(公元284-305年)将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别进行管理。公元330年,东部皇帝君士坦丁继任后,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划分,在东方拜占庭建立新都,取名为君士坦丁城(堡),从此罗马帝国实际上已分为东西两国。而欧洲北部和西部以日耳曼人为主,他们占有从波罗的海到多瑙河,从莱茵河到俄罗斯平原的广大地区。日耳曼人由若干部落组成,其中主要有法兰克人、撒克逊人、汪达尔人、伦巴德人、西哥特人和东哥特人。他们的习俗、语言和文化不同,而且相互斗争不断。此外还有克勒特人、斯拉夫人。罗马帝国把他们都视为野蛮人,不准进入罗马帝国境内!而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威胁很大。
约在公元350年,亥耳曼利克(Ermanric)成为东哥特国王,统一了东哥特各部,国土面积也大为扩大。欧洲史学家约但尼斯在《哥特史》一书中称他是“哥特的亚历山大”,但他又是一位残暴的君主。
匈奴人征服阿兰人后,于公元374年驱使阿兰人和他们一起攻打东哥特。公元375年,匈奴人渡过第聂伯河进攻东哥特,一举打败东哥特人。年迈的亥耳曼利克国王屡战屡败后,绝望自杀,其继承人文尼塔利(Winthari)也战败被杀,东哥特人投降。统帅匈奴人征服东哥特人的首领是巴拉米尔(Balamir)。
东哥特人战败后,一部分逃往西哥特,大部分屈服于匈奴人,后长期为匈奴人服役效力,而与西哥特人、罗马人作战,因而和匈奴人关系密切,在血统上文化上相互混杂程度也很深。巴拉米尔在征服东哥特人后,曾娶东哥特公主阿玛玲(Amaling)为妻。
匈奴人征服阿兰人,打败东哥特人,在欧洲引起极大的震动,他们第一次听到“匈人”这个名称。他们不知道匈人来自地球的何处,“有如高山上的暴风雪般地骤然来临,碰到他们的东西都遭到破坏!”(约但尼斯《哥特史》),他们预感到大祸的来临,惊恐万状,人心惶惶,加以他们极力渲染匈奴人面目丑陋可怖及生活的粗野,大大增加了欧洲人对匈奴人的畏惧和憎恶,哥特人一见匈奴人就感到恐怖,认为匈奴人是两只脚的禽兽,具有一种超人的力量,以致认为是无法抵抗的。
当匈奴越过德聂斯特河之后,西哥特的军队已如惊弓之鸟,不战而溃,急忙渡过多瑙河进入东罗马帝国境内。阿兰人与东哥特人的臣服和西哥特人的离去,把乌拉尔山和额尔巴阡山之间一望无际的广大草原整个留给了匈奴人,接着他们经喀尔巴阡山口进入了匈牙利平原。匈奴人占领了匈牙利平原,并继续征服了周边的一些日耳曼人部落,在匈牙利潘诺尼亚(Pannonia)平原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国,这标志着匈奴人西迁欧洲过程的完成。
关于匈奴人征战欧洲的部分,电子书由于版权保护无法复制,你可以去买或借我提供的那本参考资料,里面有详细的介绍,包括阿提拉(Attila)的一生,非常精彩。
萨尔马特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萨尔马特人与斯基泰人、萨尔马特人的信息别忘了在云尚网络www.ysfad.net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